2024年,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500.8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0%),在江苏省内排名第三,落后于苏州(26727亿元,增速6.0%)和无锡(人均GDP达21.7万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31.00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5831.06亿元(增长2.5%),第三产业增加值12338.75亿元(增长5.4%)。
从产业结构看,南京经济呈现“三产主导、二产拖累”的特点。第三产业占比达66.7%,贡献了主要增长动能,其中科技研发、租赁商务、信息技术等服务领域表现亮眼。但第二产业增速仅为2.5%,显著低于苏州(7.1%)和无锡(6.2%),传统支柱产业如石化、钢铁受产能过剩和环保约束,面临转型压力;新兴产业如智能电网、生物医药尚未形成规模化替代。工业领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2%,高技术制造业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速达29.2%,但传统汽车制造受新能源冲击明显,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产品产量增长低于预期。
消费市场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52.75亿元(增长4.3%),以旧换新政策带动家电、新能源汽车等消费增长,但居民消费价格仅温和上涨0.4%,反映内需修复仍需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南京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低迷,工业投资下降10.7%,土地要素配置僵化和产业用地规划失衡制约了新兴产业集群建设。
012024年南京GDP排名与竞争
2024年,南京GDP总量位居全国城市第十位,被武汉(21106亿元)、杭州(21860亿元)、苏州(26727亿元)等城市拉开差距,同时面临宁波(18147.7亿元)等追兵的逼近。具体来看:
横向对比:南京GDP总量不足苏州的70%,人均GDP(约19.4万元)虽居全国前列,但低于无锡(21.7万元)和杭州(数字经济占比28.8%)。
区域短板:南京工业增加值增速(3.2%)远低于苏州(7.1%)、常州(新能源产业增速超20%),且缺乏本土头部企业,如新能源汽车领域无代表品牌,动力电池产业被常州超越。
创新转化瓶颈:尽管南京高校资源丰富(53所高校、13所双一流),但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不足15%,产学研链条断裂,对比合肥(依托中科院转化率超30%)差距显著
022025年南京重点发展产业与未达预期领域
(一)2025年重点产业布局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发展垂直大模型产业和开源生态。
深化“智改数转网联”,建设腾讯华东云计算基地和智算中心,推动数据资产交易与公共数据授权运营。
高端制造业集群
智能电网:推进中国电科院南京科研基地、南瑞继保智能化电气装备项目,目标打造5千亿级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与合成生物:促进创新药械产业化,抢占基因与细胞治疗赛道,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
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加强低空基础设施和飞行服务链,发展无人机、卫星
互联网+产业,构建“星-箭-网-端”全链生态。
未来产业与绿色经济
布局未来网络、虚拟现实等6个省级未来产业试点,目标业务收入增长20%。
推动石化、钢铁产业绿色转型,建设江北新区杏湖产业园,发展特钢材料等先进制造集群。
(二)近年未达预期的产业领域
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
本土品牌缺失:拜腾、博郡等车企破产,未形成如比亚迪(深圳)、特斯拉(上海)的标杆企业。
动力电池优势流失:2020年南京产能一度领先,但2024年被常州(260Gwh)超越,依赖外企(LG新能源、国轩高科)代工。
互联网+与平台经济
缺乏头部企业:软件产业规模仅为杭州的60%,苏宁易购、途牛等本土企业衰落,未孵化出阿里巴巴级平台。
集成电路与新材料
产业链不完善:对比无锡(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苏州(纳米材料),南京在第三代半导体、先进封测等领域尚未形成规模优势。
03未来转型
南京需通过“四链融合”(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打破路径依赖:
重构产业竞争力:设立500亿元产业母基金吸引头部企业,试点“科研占股40%”转化模式,推动高校原创技术商业化。
优化要素配置:在江宁、江北新区推行“产业社区”,将15%工业用地转为人才公寓,提升容积率至4.0。
差异化人才政策:对高端人才提供家庭津贴和康养服务,技能型人才实施“居住证-落户-保障房”三证衔接。
若转型成功,南京有望在2025年实现GDP增速回升至5.5%,稳固全国前十地位;反之,或面临“中等城市陷阱”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