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西北海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近日提供的信息显示,2024年,该市把机构调整优化与健全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事业单位优化调整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转变重塑,不断激发事业单位活力,助推北海经济社会发展。该市在机构调整优化时,重塑了经济服务职能体系和向海经济服务机构,重塑了涉农服务发展理念。
重塑经济服务职能体系 构建产业发展新引擎
北海市紧紧围绕中央和自治区关于聚焦聚力“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机制和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策部署,重塑经济服务机构职能。完善市营商环境建设服务事业单位职能配置,负责协助拟订全市营商环境建设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研究出台加强和优化全市营商环境建设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并组织实施,协调推动各县区各部门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为促进全市营商环境建设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等工作,打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完善市产业园区改革发展服务机构职能配置,负责推进全市产业园区重大产业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关键支撑平台建设,推进全市产业园区和北部湾经济区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推动与重点城市、区域的产业对接合作和园区共建,推进市域内北部湾经济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东盟产业园区、港口城市合作建设及沿边开发开放等工作。完善市自贸区协同发展机构职能配置,负责协助制定北海协同发展区产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开展产业招商、促进主导产业发展,承担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的日常管理、培育创建工作,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企业融资、开拓国际市场等提供服务等工作。通过重塑市场服务机构职能,不断助力经济产业发展。
2024年上半年,北海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和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均排全区第三,全市技改投资总量排全区第一。全市新签项目62个,投资总额378.4亿元,排全区第一。北海港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货物吞吐量1127.61万吨,同比增长21.54%。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3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8%。
重塑向海经济服务机构 构建海上丝路新篇章
当地整合水产技术培训、海参增殖和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及其职能,组建北海市海洋经济发展服务机构,主要负责协助拟订和落实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负责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成果推广和产学研合作、海洋经济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海洋渔业开发规划和统计工作,承担海洋渔业生产、渔业资源调查评估和研究,渔业生产、捕捞等新技术引进、培训、试验示范和推广,海洋养殖新品种引进,绿色养殖新模式试验示范和推广等工作。承担全市海洋农产品地理标志和渔业品牌建设,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水生动物病害监测和防治的技术性和服务性工作。通过优化海洋系统事业单位设置,把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作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提高渔民收入的重要抓手,为打造临海(临港)产业集群、升级发展海洋渔业、打造蓝色粮仓、进一步培育海洋经济全链条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2024年上半年,北海市新增标准网箱60口、路基养殖园池124个、小拱棚对虾养殖5900亩、底播和浮阀养殖1.3万亩,水产品总产量增长4.9%。珍珠、海鲜、海鸭蛋等本地特殊产品网络零售额超40亿元、增长32%。
重塑涉农服务发展理念 夯实乡村振兴新业态
北海市对农业产业发展服务、智慧农业发展研究、农村土地流转与社会事务服务等机构开展“回头看”,扎实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确保农业农村系统产业发展、品牌建设、农村经营管理、智慧乡村建设、乡村人才培养、土地流转和农村宅基地改革管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系列职能体系总体运转良好、协作顺畅、履职到位。同时,在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增挂农业科学研究所牌子,调整优化农业科研职责,进一步明确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以及相关的社会服务,开展农业科研与成果开发,推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等工作。
2024年上半年,北海市农业实现“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早稻播种面积16.2万亩,超额完成任务、增幅全区第一。第一产业增加值91.26亿元,增长4.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7%,增速均居全区前列。此外,北海有5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荣获自治区联农带农典型企业称号、2家企业获评“桂字号”农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