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小江合作社生姜收获现场,工人将生姜搬入车中。霜降前后,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留守营镇西庄村小江专业合作社的姜田里,一片热闹的生姜采收场面:采收机插入垄沟深处,隆隆声响处,新鲜的生姜顿时与泥土分离,一旁的工人轻轻一拽,整株生姜顺势倒地。工人们蹲在垄间用果树剪利落地剪断茎部,将整块生姜收入筐中。
西庄村民高成和工友将一筐筐生姜搬上车,码正摆齐。不到一刻钟,36筐生姜装满车厢。70岁的高成灵活地跳下车,扣好车尾板,转身又上了另外一辆早就等候在田间的货车上继续干活。
“老高,回来吃饺子吧!”中午时分,老伴到地头喊他回家吃饭,高成答道,“不回去了,合作社管饭,在田里吃完就得赶紧忙活计了。”
这几年,小江专业合作社从周边流转了不少土地搞农业种植,许多人不用往外跑就能打工挣钱。“我是干建筑材料装卸的,有把子力气,以往活计零散不好找,如今守着家门口就把钱赚了。”高成高兴地说。
“今年生姜大丰收,我的收入也增加了。现在每天能搬运约45吨生姜,一吨25块钱,我们四五个人干,每人每天能挣二三百块钱。”不仅如此,老高把家里9亩多耕地都流转给合作社,合作社按每年每亩500公斤玉米的市场价格支付租金,“去年每亩租金近千元,家里光是租金收入就有近万元。别看我岁数大,一年能挣5万多元哩。”
在留守营镇,随着生姜产业发展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村民像老高一样选择留在村里打工,以小江专业合作社为例,该社每年用工量至少800人次,每天的工时费在100多元到300多元不等。春季拾掇姜种、播种、通风,夏季撤膜、培土、浇水、施肥,秋季采收、搬运,村民一年三季有活干。
与小江专业合作社这样自发组织起来的合作社不同,留守营镇好多村庄以村为单位成立了生姜产销合作社,发展种植大户,带动姜产业发展。
“今年生姜个头饱满,产量喜人,每斤收购价3块钱左右,一亩地能收入4万多。”不久前,留守营镇四照庄村张爱云家的姜田喜获丰收。张爱云种植生姜十五六年了,由开始的两三亩地发展到如今的20亩地,切身体会到了种植生姜带来的经济效益。
“四照庄仅有400多户人家,今年村里种植生姜3000亩,亩产平均1.3万斤,总销售额可达1.2亿元左右,农民获利也在5000万元以上。”四照庄村党支部书记孙俭利说。
2013年,孙俭利成立了四照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四照庄村成了生姜专业村。从最初的选地、提供姜种,再到聘请专家技术指导,到最后收姜联系工人、客商,合作社的一条龙服务让姜农们享受到了共同致富的喜悦。“现在每天发往山东十二三个挂车,每个挂车6万多斤,每天需要人工在1000人左右。”孙俭利说。
据了解,目前,留守营镇共有生姜种植面积6000余亩,今年预计可为百姓带来1亿元的纯收入。“留守营镇优越的土壤环境和宜人的气候为生姜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产生姜具有姜片大、纤维少、姜味浓等特点。”留守营镇党委宣传部长黄强介绍说。
抚宁区已有近40年的生姜种植历史,近年来,全区生姜种植面积稳定在万亩以上,连续被评为“中国生姜之乡”“中国调味品原辅料(生姜)种植基地”。以下庄管理区、留守营镇为主的生姜产业已初步形成了生姜产销合作社、生姜加工企业相互依靠、协调发展的模式,在吸纳部分富余劳动力的同时,也带动了下游产业的发展。
目前,全区共有涉及生姜产业的合作社50余家,洗姜厂50余家,可完成本地鲜姜的清洗和简单包装工作。生姜保健系列产品如姜片、姜丝、姜糖等深加工产品也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