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宁波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以及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深入、持久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余姚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的回信精神,紧紧围绕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打牢农业基础、补实城乡短板,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乡村治理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陆续出台,一批批国字号的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强镇、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涌现,一个个美丽村庄、风景线在四明大地渐次展现,一项项改革激荡起农业农村发展的澎湃活力,一场场高层级的乡村振兴现场会、研讨会、培训班在甬举行
去年12月11日,浙江农业之最委员会专家组公布了位于宁波市奉化区江口街道三迸桥村麦浪农场的连作晚稻测产结果,该片水稻以801.79公斤的亩产,刷新了“连作晚稻百亩方最高产”的“浙江农业之最”纪录。创造高产的水稻品种是全国超级稻品种“甬优1540”。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宁波市把现代种业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主导产业来抓,强化政策扶持、创新育种机制、培育种业龙头,着力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科企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体系。
甬优系列推广面积达到618万亩,7个甬优品种入选全国超级稻品种。短短几年间,宁波微萌种业成为全省第一、全国第四的瓜菜育种企业。大黄鱼“甬岱1号”、缢蛏“甬乐1号”获国家水产新品种认定。虎斑乌贼、东海银鲳、小黄鱼等人工繁育养殖技术取得突破……
发展现代农业要有高水平的平台。慈溪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万亩土地已引入51家世界500强企业和一批国内外大型农业企业,电商总部、食品研发总部、工厂化蟹味菇项目、10万头进口澳牛屠宰项目纷纷落地,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农产品电商孵化园和农产品
物流园功能正在拓展,形成了“一区多园”发展格局,打造出全国现代农业园区的“样本”。
据统计,全市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3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9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20个,数量居全省第一。海曙区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被列为农业农村部4个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之一。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时期是宁波市现代农业全面提质的跨越式发展期,也是农业转型发展成效最好的五年。“十三五”期间,宁波市累计创建国家级农业园区和平台17个、省级农业园区和平台38个,培育规模主体1.8万个、家庭农场519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264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5家。宁波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综合评价得分85.93,率先进入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阶段;在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得分90.32分,列全省第二位。去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52.4亿元,同比增长2.3%,绝对值居全省首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绿色都市农业强市建设,使农业园区、农业主体、农业科技、农业质量、农业基础设施全面提升。
十三五”时期是宁波市农村面貌突破提升的全面蝶变期,也是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
美丽乡村建设奏响政府、农民、企业、社会组织的“大合唱”,四明大地处处都有城市更向往的农村。
在镇海的董家畈、青龙桥地块,成片“小区型”农村新社区已拔地而起,毗邻绿色石化片区项目基地的7个村庄、1.8万多人整体搬迁,即将入住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管理健全、平安和谐的集聚小区。不但住新房,这次搬迁还梳理出8000亩以上的连片规模农田,村庄发展空间更大了。在奉化,农房改造正源源不断地激发传统乡村新活力,去年一年启动了82个农村住房改造项目。
不但有成片建设,也有局部改造。在乡村,住房小院微改造正悄然改变着农村的面貌。宁海县艺术振兴乡村行动,用12天时间将大佳何镇葛家村打造成为艺术“网红村”,葛运大等村民成为被竞相邀请的“创意农夫”。墙内开花香四方,葛家村的模式又复制到东钱湖城杨村,还走出浙江,走进了贵州晴隆的村寨。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宁波市启动实施“13511”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累计创建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12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5个、示范乡镇55个、特色精品村157个、风景线46条。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公厕改造实现建制村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建制村覆盖率达到96.5%,“农村饮用水”“四好农村路”等一批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全域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态建设、农村安居宜居美居和美丽乡村分类创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农村面貌显著改善。
-农民生活日渐富裕富足
农业农村好不好,农民说了算。近年来,强村富民、多元收入并举,托举起宁波农民的富裕富足生活。
一粒种、一只果、一朵花,改变一个产业,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象山选育的“红美人”等20余个特色柑橘良种,推动象山柑橘产业转型升级。全县4000户橘农户均收入12万元,亩均收益5万元至10万元,最高可达20万元,“亩均超万美元”不是梦。余姚市坚持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品牌农业收入占全市农业收入的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11元。“青年北仑”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回流,让青年与乡村共成长。
江北甬江街道有达人村、巴蜀文化村、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入驻;姚江农业公园片区有半浦村“白色文化”、虹星村“棕色苗木”、杨陈村“金色稻海”、洪陈村“紫色蓝莓”、三勤村“绿色白茶”,五色乡村带动人流、物流,滋养着乡村、富裕着农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换通道越来越宽阔。
富足的生活还来自改革的红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激活了农业农村“一池春水”。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扩大到108个,农民的心更定了。
人民向往更美好的生活。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带动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事业蓬勃发展。“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计划”辐射全市3万余名乡村教师。卫生健康服务“双下沉、双提升”,全市农村地区村级卫生室规范化率65%以上。户籍养老参保率达99%,户籍人口参保率99.48%。失业保险政策实现了同城同待遇,最低一档年低保标准突破万元大关。
“十三五”时期是宁波市农民收入的高位均衡增长期,是农民生活全面改善的均衡发展期,也是农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五年。
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132元,同比增长6.8%,高于城镇居民收入2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全国GDP前20城市第一,全国35个大中城市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74:1以内,居全国领先。低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81元,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农村集体总资产达到1023亿元,年村集体分红32.1亿元,居全省第一。集体经济“消薄”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所有建制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总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建制村占比达到70%。城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居全国全省前列。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乡村生活安享善治智治
“十三五”时期是宁波市乡村善治的和谐友好期。宁波市坚持以政治强引领、法治强保障、德治强教化、自治强活力、智治强支撑,加快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打造享誉全国的乡村治理宁波品牌。
继“村民说事”“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入选首批20个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之后,鄞州区的“基层公权力‘三清单’运行法”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基层公权力责任清单、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和运行流程图“三清单一流程”划清责任边界、约束了权力使用,透明化办事给老百姓交了实底。
在县镇村三级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5.25%。“基层治理四平台”数字化建设使得镇街层面91%以上的事件实现系统自动流转、分类处置。目前,农村文化礼堂基本实现建制村全覆盖,累计评选出四星级文化礼堂400家,省五星级文化礼堂157家。全市创建全国文明镇7个,全国文明村17个,总数列全省第一,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建成率达到86.8%。
“十三五”时期是宁波市乡村治理全面创新的模式形成期,也是乡村治理能力提升最快的五年。近年来,宁波市宁海、象山创建成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7个村成为乡村治理示范村,409个村成为省级乡村善治示范村,象山“村民说事”、宁海“小微权力清单”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同时还涌现出“五小工作法”“书记一点通”“圆桌夜谈”等一大批好经验。
-农村深化改革群策群力
“十三五”是宁波市涉农改革全面深化的重点突破期,也是涉农改革成果最多的五年。宁波市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突出重点、攻坚克难,打赢一场场农村改革攻坚仗。
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全面完成;闲置农房激活利用改革试点扩面,取得显著成效;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稳慎推进,象山县成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深化,整市列入第三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单位,取得圆满成功。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家庭农场、政策性农业保险、现代种业、农业机械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美丽乡村等重点工作,宁波市走在全国全省前列,获得数项荣誉称号,一系列高层级会议和活动也在宁波市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