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锡林郭勒盟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模式,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矿产资源开采、加工、利用全过程,以绿色赋能矿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矿山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坚持在矿山管理上“做减法” 用坚决的态度“护绿”
绿色矿山建设要从“护绿”做起,锡林郭勒盟通过严格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推动砂石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实施无主废弃采坑治理等举措,保护草原绿色,推动矿产资源合理开发、有效保护、持续利用。
2018年以来,全盟相继注销退出各类自然保护区内历史遗留采矿权73个、探矿权77个,清理过期且不符合延续条件采矿权118个,关闭退出小型矿山企业180家,大中型矿山占比由18%提高至43%。2022年,在全区率先开展建筑用砂石矿违法行为专项整治,全盟31家砂石矿因手续不全、安全环保不达标等问题依法退出,锡林浩特市将全市46家砂石矿整合为2家,压缩用地面积2000余亩,砂石矿整治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在全区率先开展建筑用砂石矿“净矿”试点,从根本上解决矿山用地手续办理滞后问题。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10.88亿元,治理历史遗留无主废弃采坑9423个,涉及面积123.23平方公里,到2023年底,全盟历史遗留无主废弃采坑全部完成治理,提前2年实现“清零”目标……
坚持在生态修复上“做加法” 用有效的措施“增绿”
如何在“增绿”上做文章,锡林郭勒盟聚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历史欠账多、治理难度大等问题,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打出完善治理体系、压实治理责任、加大治理投入等组合拳,系统化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努力还清旧账、不欠新账。
2018年以来,全盟各矿山企业累计投入治理资金56.5亿元,治理面积350平方公里,投入资金和治理面积连续多年居全区前列。其中,2021年共投入16.1亿元治理在期矿山近60平方公里,投入资金、治理面积分别为“十三五”时期总量的74%和42%。
坚持在提标增效上下功夫 用严格的规范“管绿”
坚持把绿色作为矿山经济发展底色,锡林郭勒盟不断完善绿色矿山建设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可进可出”动态管理机制,全力推动绿色矿山建设提质增效,深化拓展绿色矿山建设内涵。全盟先后有73家矿山通过绿色矿山第三方评估,48家列入自治区级绿色矿山名录库,8家列入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库。
2022年以来,分三批将纳入矿业权勘查开采信息系统异常名录、治理效果退化以及存在违法占地问题、整改后仍不达标的22家矿山移出绿色矿山名录库,确保绿色矿山名副其实。同时,将智慧和安全融入绿色矿山建设,启动实施矿山智能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十四五”以来,以“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为主要内容,建设非煤矿山领域智能化项目98个,全盟在产非煤井工矿山实现通风、排水、供电、提升系统等固定设施无人值守,井下主要巷道接入通讯信号,采矿、运输、掘进支护等环节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显著提高,共减少井下单班作业人数203人;完成煤炭领域智能化项目201个,边坡、车辆、瓦斯、人员定位等全部接入5G系统,实现自动监测、智能调度。此外,多项技术领跑行业,白音华蒙东煤业公司智能化安全管理平台入选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22年煤炭行业标杆案例,国电投集团内蒙古白音华煤电有限公司5G+无人驾驶项目入选2022年度全国能源领域5G应用优秀案例。
坚持在绿色赋能上做文章 用科学的方式“用绿”
向风光资源要产能,向技术创新要节能,向综合利用要效能,多点发力疏解矿山资源开发和环境承载压力。如今,锡林郭勒盟构建起绿色低碳、集约节约、安全高效的能源资源供给体系。一是大力开发新能源,建设“绿电三峡”。发挥风光资源富集优势,大规模、高比例开发新能源,“十四五”末全盟新能源并网装机规模达到2300万千瓦以上,构建起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在祖国北疆打造“绿电三峡”。二是推动技术创新,促进节能降耗。支持生产矿山优化资源开采方式、技术工艺,实现生产节能降耗、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目前,全盟19家大型露天煤矿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指标均达到90%以上,高于国家“三率”指标要求。三是推广综合利用,盘活闲置资源。鼓励引导矿山企业充分利用沙地、露天矿排土场、采煤沉陷区,在地质条件稳定、接入条件良好的区域布局建设新能源项目,创新延伸开发模式,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将闲置资源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下一步,锡林郭勒盟将继续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动矿业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矿业经济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