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节,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稻谷飘香,海风拂来,沉甸甸的稻穗沙沙作响,为丰收低吟浅唱。
“我今天起来个大早,要收粮食了心里面特别高兴。”10月23日,村民何利成和收割工人早早就来到田间地头,等到稻穗上的露水褪去,便开动收割机进行收割。
2021年,云南农垦集团大理苍洱留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入驻古生村,建设农业绿色有机种植基地,何利成应聘成为古生片区管理员。同年11月,何利成承包了580亩土地,严格按照公司绿色有机种植要求轮种水稻、油菜。
“洱海边的土地要绿色种植,不能用农药和化肥,刚开始我心里也没底。”看着收割机里喷出的稻谷,何利成感慨道:“今年,中国工程院的张福锁院士带着团队来我们村建起了科技小院,探索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技术支持。今年的收成很好,心里很踏实,种出来的有机稻市场价比传统水稻高了很多。”
何利成口中的科技小院,成立于今年2月,是由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中国农业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联合打造的全国首个流域农业绿色转型的科技小院,承担着创新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国家样板的重任。
何利成被聘为科技小院的校外导师,他拿出150亩土地作为试验田,研究施用不同肥料对土地作物的影响,对土质、秸秆等做化验检测,寻找最好的种植品种、种植方式,为减少洱海流域的面源污染获取科学数据。
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师生团队首次在试验田里开展常规有机模式、绿色产品模式、绿色产品优化和有机产品优化4种水稻种植模式的探索,近日进行了测产。
“今年产量照常规提高了20%到30%左右,同时它也降低了环境代价,包括它产生的一些径流,还有一些温室气体等等排放,都下降了30%、40%左右,我们这个绿色生态优化模式,它的产量达到了每亩800公斤左右。”在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徐玖亮介绍的这组数据中,一粒米回答了绿色发展的意义。
收割机驶过的土地,经过平整之后将会在冬季种上油菜花,迎来一个新的种植轮回,何利成依然为播种、管理、除草、施肥、收获忙碌着。
“我在洱海边长大,做了大半辈子渔民,现在我56岁了,参与到绿色农业也不觉得晚。以前放弃捕鱼、养鱼、拆除客栈,是为了恢复被污染的洱海,现在探索绿色农业,是为了从源头保护好洱海。”如今,何利成已从靠海吃海的典型成功转型为依靠科技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带头人。
科技小院的师生们也忙碌在晨曦暮色中,为创建绿色高值种植模式、打造流域环境保护与农业高质协同发展的国家样板奔走在洱海畔,将论文写在洱海流域的每一寸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