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足以让一座城市完成翻天覆地的蜕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西宁,被注入了更多“高质量发展”元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大关,较2012年627亿元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9.2%,GDP增速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九位。
全国首个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首个光伏智能工厂200兆瓦N型电池项目、首条第六代锂电池生产线建成投产,锂电产能接近全国产能的三分之一,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培育。
建成区面积由75平方公里增加到208平方公里,扩大了2.8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9.3%,提高12.2个百分点。
新增力盟、万达、新千等12家大型商业综合体,大型商业网点达58家,唐道637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新华联国际旅游城(海洋馆)、熊猫馆、冰球馆、四馆等项目建成运营……
西宁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建设取得开创性局面。
卓越成绩不断取得,展现出我市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加快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积极投身产业“四地”建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从推动城市转型到向着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进发;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到一批“高精尖”产业令人刮目相看……舞活龙头、辐射全省,担当作为、走在前列,我市奏响西北要冲、河湟谷地的发展最强音。
走出具有西宁特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是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为我们擘画的宏伟蓝图。
在青海西宁,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考察调研。他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善于抓最具特色的产业、最具活力的企业,以特色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以企业发展带动产业提升。
在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信长星在参加西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建设六个现代化新青海,西宁必须担当作为、走在前列,高质量推进西宁的现代化建设。
在市委常委会上,省委常委、西宁市委书记陈瑞峰强调,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新局面。
对于西宁来说,高质量发展不但是一个过程,更是一个机遇,一个寻求弯道超车寻求突围的最佳机遇!
将殷殷嘱托化为强劲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积极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高质量发展绿色优势,在建设体现西宁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上走在前列,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打造区域现代服务业高地,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总量快速跃升,走出一条具有西宁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惊喜!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
“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4%,年均增长13.4%,对全省贡献率达77%,增速位居全国第一。规上工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1031亿元增长到1571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5.1%提高到24.7%。”对于西宁这十年高质量发展的“飞速巨变”,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连峰不禁竖起大拇指。
一排排企业厂房鳞次栉比,锂电储能、光伏光热、高新材料、特色化工等企业内机声隆隆,车间里一派忙碌的生产景象。
一条条现代化流水线上,国内最尖端的动力电池用电解铜箔在这里诞生;国内最先进的新能源材料和动力电池正极材料横空出世;比头发还纤细,直径5微米的碳纤维跃然而生。
西宁新产业新动能加快形成,相继引进中复神鹰、晶科、高景、丽豪、阿特斯、天合光能等知名头部企业,锂动力电池、光伏制造、合金材料、特色化工、生物医药和高原动植物资源精深加工五大产业初具规模,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培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融入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和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4.8%、54.4%、48.8%和89.4%。东川、南川、生物园区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园区,亚洲硅业、圣诺光电等14家企业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西宁之所以能够吸引碳纤维产业到来和筑巢,离不开其身为省会、勇挑大梁,推进经济转型发展产生的效果,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以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两手抓、两手硬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招商引资和产业布局悄然发生着变化,这也进一步促使我们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连峰说。
美好!城市品质全面跃升,位于市中心的城中区水井巷,是西宁的城市记忆。
“现在的水井巷商业文化旅游街区,逛起来更有趣。除了融入河湟文化元素,保留西宁古井文化,还增添了许多新兴商业元素。”在市民马兰的记忆中,水井巷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宁的地标建筑之一,是市民逛街、购物必去的地方。
曾几何时,“中国夏都”一直是中外游客对西宁的最初印象,水井巷成为他们来西宁的旅游打卡地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宁作为我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中心,紧扣城市发展脉搏,聚力优结构、挖潜力,持续优化空间布局,着力提高投资质量,努力建成青藏高原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创新中心、金融中心、
物流商贸中心,城市集聚力、承载力和辐射力明显提升。
紧抓“城市双修”试点机遇,以“十大行动”为牵引,生态人文、安全宜居、治理有序、充满活力的高原美丽城市示范市正阔步而来。
力盟、万达、唐道等12家大型商业综合体相继投入运营,158米的时代盛华、180米的新千国际广场,不断刷新着西宁“高度”。
国家
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启动建设,丝绸之路(青海)国际物流城等项目加快推进。
实施“畅通西宁”“绿色交通”等重大路网项目,火车站综合枢纽工程、昆仑路立交、凤凰山快速路、西塔高速等项目建成通车,成为全国首批城市体检评估试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入选全国优秀案例,海绵城市试点获得国家绩效奖励。
从多巴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到湟中撤县变区再到南川、北川片区竞相发展……随着西宁各项工作火热开展,城市功能进一步优化,一个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现代化都市正悄然呈现。
“智慧城市”建设,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位于西宁市民中心的西宁城市运行管理指挥中心,900多平方米的指挥大厅,宛如电影放映厅,巨大的电子屏幕上,交通、教育、医疗等数据一目了然,20多家市直部门和各县区工作人员在席位上忙碌着。
2018年10月,西宁城市“智慧大脑”在此投入运营。这里汇集了气象、环保、综治、基础设施、便民服务等7个专题数据,并接入了5万余路况视频监控,通过卫星定位设备、音视频监控设备和监控平台,能够实时监控“两客一危”车辆位置信息和行驶轨迹。
幸福!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
“如果说,一顿丰盛的饭菜可以体现出生活水平的提高,那么,住宅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实现了‘质的飞跃’。”市民张燕对记者说。
“清楚记得,七八年前,我们租住在一间不足30平方米、逢雨必漏的平房,后来通过公共租赁租房轮候摇号后,搬进了公租房小区。”城中区南川东路瑞和佳苑小区居民张古珍说,住有所居的安居梦已经成为美好现实,现在他们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与张古珍有着同样情况的住房困难群众,在全市4.2万套公共租赁住房里圆了住房梦。
十年来,大动作、大手笔之下的西宁,实现了环境的升级,更实现了市民幸福的“升级”。
两次入选“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名单!从城市到乡村,从菜篮子到钱袋子,从上学就业到看病就医,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加民生投入,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空前提升。
以奋斗作笔、以大地作纸,更多感恩奋进、拼搏赶超的高质量发展生动故事正在被讲述,更多展现忠诚尽职、奋勇争先的高质量发展实践探索正在被记录……
如今的高原古城大地,正在高质量发展中步入更加美好的未来。